师院新闻

师院新闻
位置: 师范学院 > 师院新闻 > 师院新闻 > 正文

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专题之渭北高原上的苦行僧赵彦龙

作者:   时间:2011-06-02   点击数:

古都西安以西90公里,咸阳以西70公里,乾陵以北10公里,上千条沟壑纵横交错、密密麻麻,在这片黄土铸就的大地上,45万亩槐树林漫山遍野,郁郁葱葱,这里,便是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“绿色明珠”——槐乡永寿。

在这片广袤大地上,在这块泾渭两大水系滔滔哺育的土地上,有一位令人缅怀的逝者,他在基层一线工作28年,恪尽职守,不计名利,无怨无悔,即使身患绝症,依然坚守岗位,同死神搏击,与时间赛跑,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化成一种责任、一种行动、一种精神,并取得了不凡的业绩,赢得了一方黎民百姓的由衷赞誉。

他,就是渡马乡原党委书记——赵彦龙。

每一次走进赵彦龙的亲友,每一次靠近他的同事,每一次对视群众含泪的眼睛,我们一次次被感动着、激励着、鼓舞着:人性的光辉、人格的魅力、党性的力量,如同脚下的岩浆,从无数故事里喷薄而出。

有人战胜过癌症吗,如果有,为什么我不去试一试”

事业家庭双美满,他却身患绝症,但他没有选择自我放弃。

赵彦龙第一次接触到不祥信号是在2009年2月,正值2008年农历春节。

有一天,在与亲友吃饭时,他突然觉得腹部有点疼,便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病,便用止疼片缓解了一下。可在此后的日子里,他所认为的“肠胃病”却时常打搅着生活与工作。有时,疼得他坐卧不宁,没法工作。

时间久了,亲友同事看到他的脸色有些“不正常”,并看到他经常用拳头按住腹部,便多次劝他检查一下身体,但赵彦龙总笑着说是“老胃病,吃点药就好”。

再刚强的人也掩饰不了病痛折磨。在病魔的多次纠缠下,也在众人多次劝告下,赵彦龙终于答应体检。2010年7月的一天,他独自去咸阳市中心医院体检,不检查倒好,哪知结果竟是胰腺癌。

“胰腺癌”——他不由自主地默念着。合上病历,闭上眼睛,他不断地深呼吸。

他不相信!

2009年9月16日,他去西京医院检查,可结果还是“胰腺癌”。然后,医院立即安排手术,可打开腹腔后,癌细胞已深度扩散,医生只好将腹腔缝合。

“时间最多三个月!”医生无奈地摇头。

手术清醒后,赵彦龙从儿子手中夺过病检报告,看完后,他与儿子约定,不告诉其他人,要是有人问起,就说是“十二指肠溃疡”。

8月的天,热得人透不过气,但赵彦龙的心,冷到了极点。独处时,他不停问自己:“怎么会这样?”,“为什么别人可以好好生活、好好工作,我却要提前放下手中的事情?”,“我放心不下渡马,我要再拼一拼”……无数独白像暗潮一样,一次次撞击着他的心灵世界。

48岁的赵彦龙,事业正值顶峰。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,他担任过常宁镇副镇长,永太乡党委副书记,豆家镇党委副书记,甘井镇镇长,并于2007年9月15日起担任渡马乡党委书记。而他的家庭也很美满,妻子贤惠善良,结发28年,从没闹过矛盾,70岁的母亲身体健康,女儿在监军镇工作,儿子在大学读书,可谓“家庭事业双美满”。

但是,“胰腺癌”犹如一朵黑色的蘑菇云,突然聚集在赵彦龙的头顶,把他美好的人生给彻底搅乱了,更对他曾立下的“渡马一年打基础,两年上水平,三年大变样”的宏伟计划造成了严重威胁。“渡马怎么办”,“城镇建设怎么办”,“困难群众怎么办”……他一遍遍自言自语。

病痛后,他也不由得回忆起苦难的经历。他忘不了家里没有粮食吃而长期靠亲友帮扶的辛酸,他忘不了因为家里贫穷,自己五次含泪走出校门情景,他忘不了因患尿床病,在戏校度过的寒冬,尤其在父亲看望他时,看到冰块一样的床铺,流泪的样子,他更忘不了因为没钱看病,几位叔父过早病逝的一幕幕……

他开始尝试着做各种各样的心灵对白:“抱怨能换回健康吗,如果不能,那就以后抱怨吧”、“有人战胜过癌症吗,如果有,为什么我去不试一试”、“放弃一天,工作也是一天,还不如好好工作”……他翻来覆去地思索着,也想起了保尔·柯察金、焦裕禄、张海迪等人的故事。

渐渐地,他开始学着忘记疼痛,并决心将剩下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。

霍村必须搬,要不,整村就完了!”

身患绝症,他却矢志不移,不达目的不罢休。

2009年9月,咸阳市实施了“三告别”工程。为了尽快改善群众落后的居住条件,在全县“三告别”动员会上,赵彦龙代表渡马乡在全县13个乡镇中首次提出“三年任务一年完”的目标。

可当他站在台上信心十足地表明这一令人吃惊的计划时,又有谁知道,他已身患绝症。

2009年11月,全县打响了“三告别”战役。为了兑现自己最初的承诺,赵彦龙认真部署,亲自挂帅,采取领导包片包村、乡干部包组、村干部包户的三包责任制和周联评、月考核的制度,并把搬迁任务与乡村两级干部的工资相挂钩,级级明确目标,层层落实责任。

万事开头难。许多群众起初不愿搬,他们要么认为资金不足,要么认为种地方便,要么就是习惯住老宅,原因各式各样,任凭包村干部跑细腿,磨破嘴,死活就是不肯搬。

“群众快速转变观念还需一个过程,好事多磨!”、“如果你不去鼓动,他们就不愿搬”、“坚持就有希望,不坚持没有一丝希望”……赵彦龙不断为乡村干部打气,并与他们多次一道深入群众户。

位于槐山深处的霍村是这项工程的最大阻力。该村是全乡出了名的贫困村,距乡政府30里,属全乡最偏远的村,2009年的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。而且,该村布局零散,这个山头的土窑洞里住着三户,那个山腰的土窑洞里住着两户,群众吃水还要沿着山路到3里外的山下去挑,生存环境很差。

由于过于偏僻贫穷,村里的男孩很难娶到媳妇,即使有女孩愿意嫁进来,可高达5-6万的礼金令人瞠目结舌,于是绝大部分男孩在外倒插门做女婿,村里十年没放过一个喜炮,偌大一个村,5年间人口减少了50多人,而呆在村里的,大多是“老弱病残”。

村支书员文军至今记得,他带着赵书记第一次进村后,看到一排排破烂甚至坍塌的土窑洞,看到许多老人瘫痪在床而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时,“以刚强著称的赵书记却悄悄落泪了”。

“霍村必须搬,要不,整村就完了!”在乡党委会上,他左手按住肚子,用紧握的右手拍响了桌子。他还做出一个决定,班子成员亲赴霍村召开搬迁动员会。

2009年12月的一天,一场大雪刚融化,通往霍村的路泥泞不堪,由于车辆无法再前进,赵彦龙一帮人只好徒步进山。

在3公里长的羊肠山路上,在10多公分深的泥浆里,他们挽起裤腿,像一个个蜗牛蠕动着,鞋子陷进去,俯身拔出,摔倒了,随便找一段树杈做手杖,继续前行……

两个小时后,当他们走进村时,全身裹满泥浆,冷得脸颊发白,可赵彦龙顾不上喝口水,第一个走上主席台,大会开始了……

“乡亲们,你们要做长远打算”,“不能让村里的小伙一个个出山给别人当儿子”、“不能再让子孙永远抬不起头”……赵彦龙苦口婆心地说着。

渐渐地,有人眼眶湿了,有人在叹息,有人自言自语道:“真得该离开这鬼地方了”,心中那块坚冰慢慢融化着,“乡亲们,你们该醒醒了……”赵彦龙再次大声说到。这次大会从早上九点半持续到下午一点半,但没有人走开。

回到单位,赵彦龙又忙于争取帮扶资金的事,为此,他多次跑县上、找市上,有时忙得顾不上按时吃饭,有时要等候银行负责人几个小时,常常深夜归来,全然不顾带病的身体,最后,银行负责人被他的真诚打动了。

几天后,霍村群众开始自发搬迁。一户、两户、三户、五户、十户……2010年11月上旬,一座崭新霍村出现在距乡政府1.5公里处的下孙家村。

霍村的搬迁后的成效喜人。群众吃水、看病、购物方便多了,学生上学也方便了。而且,由于建新房,许多年轻人纷纷去外面打工挣钱。最令人欣喜的是,搬迁后的第一个月里,有3个小伙订了婚,礼金却是1-2万。

而在这场浩大的福祉工程中,全乡14个村213户798名群众村悉数搬进新村,特别是距离乡政府10公里以上的“边山村”霍村、高丰村、对坡村整村搬到距乡政府1.5公里以内的地方,赵书记终于实现了“三年工程一年完”的目标,并在三年后的综合评比中,名列全县13个乡镇第一名。

乡党委副书记赵建生事后评价说,赵书记把“边山村”迁到乡街道附近的做法,不仅让昔日不规范的街道变得整齐,更拉大了城镇框架,还为高速路口的渡马发展物流打好了基础。

随着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,渡马的破旧面貌日益改变,可赵彦龙书记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。

2010年11月10日晚上10点,当赵彦龙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单位时,疼痛折磨得他浑身发抖,豆大的汗滴落个不停。此时,前来探望的妻子杨碧霞哭个不停,苦苦哀求他立即住院,可赵彦龙就是不去,还不断用“不用担心,过一阵就好”的话语安慰妻子,“我哭着跪下了,他才心软了,答应第二天住院。”杨碧霞伤心地说回忆到。

提起赵彦龙书记住院的事,乡长李志荣回忆道,第二天早上7点,嫂子已联系好送赵书记去医院的车,临走时才打招呼,“我安排完工作,赶紧前往医院。一进病房,立即看见赵书记疼得趴在床头柜上的一幕,满脸冷汗……”

看到这一幕,李志荣伤心而又生气地对赵彦龙的妻子说道:“你咋不叫醒我们,好连夜把赵书记送到医院”,可杨碧霞说:“娃他爸死活不准我叫你们去,天气太冷,怕把你们给感冒了”,听了这话,一阵酸楚涌上乡长李志荣的鼻头,他的眼睛湿了……

我是头一回见你这样的干部,工资卡我不要,但我们不会停工”

他受命于危难之际,“敢叫渡马换新天”。

2007年9月,对于担任渡马乡党委书记的赵彦龙来说,实在是受命于危难之际。

当时的渡马是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。该乡长期综合指标考核排在13个乡镇末位,不少人称为“老十三”,甚至当时永寿人形容某人时运不济时,都会用“烂得像个渡马滩”做讽刺。

上任当天,赵彦龙一踏进乡政府大院,看到半尺高的荒草和破旧的土坯房时,心寒不已。走进会议室,看到主席台上九把椅子九个样子时,更让他心若寒冰。尤其在几天内查看完15个行政村后,他用“古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的诗句形容当时的面貌。

渡马像大山一样横亘在赵彦龙的面前,他深感担子的沉重。几天后的党员干部大会上,他发出铮铮誓言:“一年打基础,两年上水平,三年大变样,让渡马脱胎换骨!”

但是,从哪里着手?在与班子成员多次调查研究,赵彦龙认为“修路”是最紧迫的事。

当时,绝大多数通村路是土路,行走时,往往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,尤其乡政府门前那条窄短的街道,更让修高速路的重型卡车碾轧得坑坑洼洼,群众戏称为“晴天能卧驴,雨天可养鱼”。

赵彦龙决定修好这些路。他在会上说道:“我们不仅要修好路,还要修成高标准的水泥路!”听了他的话,所有干部同志目瞪口呆。

看着大家异样的表情,赵彦龙笑着说:“全市的通村路项目刚刚启动,可要抓紧机会,好事都是争取来的!”

此后,他经常奔波于工地和项目部门之间,常常忙得连爱人熬的药都没顾上喝,打挂吊针也被挤在晚上……他为群众办实事的赤子之心感动了许多人,项目一个个被争取回来。

2008年初,渡马掀起了修路的热潮。许多村实在筹不到钱“打底子”,群众便亲自动手,你家出车,他家出力,家家争先,户户恐后。

在修路中,祁家村村主任祁学军忘不了这样一件事。2010年10月,正值村街道硬化关键时期,可后续资金迟迟不能到位,包工头着急了:“再不付钱,就停工了。”赵彦龙得知此事后,急忙赶到工地,立刻将工资卡抛在包工头面前,斩钉截铁地说:“工程绝对不能停,一定要保证质量,啥时不欠钱,啥时还我工资卡!”看到这一幕,包工头感动地说:“我是头一回见你这样的干部,工资卡我不要,但我们不会停工”。就这样,村街道顺利完修。

经过赵彦龙书记与乡村干部的不懈努力,10个月后,涉及8个村,长12.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全部修完,比县上制定的标准还宽0.5米,全乡人均水泥路占有量一直位于全县第一。

“赵书记把我的事当成自己事,没想到我这连土炕都砌不起的人住起了新房”

他时刻心系困难群众,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。

2009年12月,一封感谢信悄然出现在渡马乡人民政府的大门上,上面赫然写着:“感谢赵书记为我建房……”鲜红的信纸在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。

写信的人名叫孙志玉,系渡马乡上孙家村人,已年过七旬。孙志玉一家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。他与常年患肺病的老伴一直住在地坑窑里,雨水经常灌进窑洞,严重影响正常生活。其实老人也想搬出窑洞,可由于实在没钱盖房,再加上唯一的儿子长期瘫痪在床,需要经常吃药,家里经济很困难。

自从赵彦龙书记了解到孙志玉的情况后,为他们全家办了低保,并将老人一家列为特困户。

“三告别”工程实施以来,居住在沟坡窑洞里的群众欢天喜地搬进新居,可孙志玉的住处却成了村上乃至镇上的一道难题。

为了让老人全家也感受到这项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,赵彦龙与乡村干部商量后,决定乡上出资1万元为老人建房。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孙志玉后,老人摇头道:“剩下的钱,我没法弄”。随后,乡上将资金增加到1.5万,可老人还是一个劲地摇头。而当资金增加到2万,许多村民报以羡慕的神情时,可老人还是无奈地摆手道:“我实在没法筹集剩下的钱,快70岁了,穷了一辈子,住不住新房无所谓”。

“难道乡上连一个贫困户住房都解决不了吗?”赵彦龙扪心自问。与乡村干部再次商量后,乡上决定“免费”为老人建房。两个月后,老人全家住进了梦寐以求的三间砖瓦房。事后,孙志玉激动不已地说:“赵书记把我的事当成自己事,没想到我这连土炕都砌不起的人住起了新房。”

赵新社是祁家村人,他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,劳动能力较差,妻子因小儿麻痹症,身体严重畸形,无法走动,两岁大的女儿还有患有唇裂,家里的光景很是惨淡。

一次下乡时,赵彦龙偶然得知赵新社的情况后,他立刻将500元放在赵新社手上,随后为赵新社的妻子在县残联争取到一座轮椅,并把这一户作为自己的长期帮扶对象,一旦乡上有什么扶贫政策,他最先想到这一家。尤其是赵新社的孩子做唇裂手术时,他主动联系医院,主动筹钱,孩子的裂唇很快得到整形,看着女儿的嘴唇和正常人一样,赵新社兴奋地说:“赵书记是我家的大恩人”。

2010年8月24日,祁家村村主任祁学军的女儿因为一场车祸住进了医院,由于病情严重,急需五万元的治疗费,可五万元对于普通农家来说,不是个小数目。赵彦龙得知此事后,亲自前往医院,把一万元硬生生塞到祁学军的手中,“这可是赵书记为自己看病的钱啊!”祁学军和妻子望着赵书记远去的背影,泪水从嘴角滑下。

赵彦龙就是这样,时刻将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。即使住院期间,也心系渡马。

2010年11月11日上午,当县委、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前往医院探望时,他瘦得皮包骨头,脸色青黑,但强忍着疼痛,把最为精神的一面展现给领导同志,谈事业、谈渡马的发展构想,说到高兴处,竟眉飞色舞,全然看不出他身患绝症,那种乐观的态度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2011年2月25日,也就是去世的前一天,因为无法挪动身体,赵彦龙让儿子帮他拿起电话,还向乡长李志荣询问群众的果园拉枝、施肥搞得及时不及时,上孙家村的大棚油桃建得顺利不顺利?并说自己明天就来上班,“都那么严重了,还放不下工作……”妻子杨碧霞流下了泪水。

“即使临终前几天,赵书记仍然攥着在我们村建设梅花鹿养殖场的‘可行性方案’”,高丰村村支书张旭升难过地说到。

“赵彦龙同志尽管业绩突出,尽管身患癌症,可他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”

他业绩突出,却不计名利,但他赢得了党和群众的深深褒奖。

苦心人,天不负;有志者,事竟成。除了建新村、修通村路外,赵彦龙书记在其它工作上,也卓有成效。

上任第一年后,他解决了80多起上访积案,到现在,所有上访案件几乎全部解决。曾因上访出名的渡马乡在2009年被咸阳市授予“‘平安创建’先进乡镇”。在果业发展上,赵彦龙每年引导群众扩张果园3000亩,并多次为群众引进优良苗木,甚至请专家教授现场辅导,截至目前,全乡果园面积已达13000亩,实现增收2400万元,尤其是他采取补贴的办法引导果农使用套袋技术后,每年再增加收入90多万元。在畜牧养殖上,他根据全乡养殖历史悠久,养殖户多的实际,鼓励小村采取“家庭适度规模养殖”模式,引导每户平均养牛2头、养羊10只、养猪5头,而针对大村,则采取“小区+大户”的模式,使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,到今天,全乡羊存栏数已由2007年的2800多只发展到今天的4100多只,猪由300多头发展到1480多头。畜牧业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%。在小城镇建设上,面对群众购物、看病都要去县城的情况,乡政府率先垂范,在政府门前3300平米的空地上建起17间门面房,这一举措使街道两面的单位和个人闻风而动,当年新建门面房78间,接着,街上的食堂由两家变成了8家,新增摩托销售店3家,移动和联通设了缴费点,就连两家卖菜的也分别租了门面,特别是驻进来的两个果行,不仅把全乡的苹果销售一空,就连外乡果农也沾了光。而且,赶会的群众由过去的不足200人猛增到3000多人。而最令赵彦龙兴奋的是,上任的第一年,渡马乡综合指标考核一下子跃到十三个乡镇第七位。

虽然成绩喜人,但赵彦龙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,他也时刻严于律己。妻子和孩子去渡马探望他时,都是自掏腰包坐车回家,而且,照顾老人与种植三亩果园和四亩麦地的事,全丢给妻子一人,当妻子让他为自己谋份工作时,赵彦龙却说:“你去工作,能干啥,只要照顾好家人种好地就行了!”

提起赵彦龙,县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感慨地说:“赵彦龙同志尽管业绩突出,尽管身患癌症,可他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。”

而在日常生活上,赵彦龙虽然时刻牵挂渡马群众,可他对亲人却“亏欠”得太多太多。平时,除了到县上开会、办事顺便回趟家外,他一般都吃住在单位,一到节假日时,他总是独自值班,即使过年,在家最多呆上两三天;父母生病时,他也很少探望,只是打电话问候一下;甚至孩子考上大学,他也没有送过。赵彦龙的一位堂哥说:“彦龙很少参加亲戚的红白喜事,大家说他事干得都认不得亲戚了,可他却说‘工作太忙了,我对不住大家’”。

泾水含悲,槐山动容。

赵彦龙同志因胰腺癌严重发作,于2011年2月26日下午3时去世,终年49周岁,去世时,身高不到1.4米,体重不足80斤。

在随后的吊唁会上,县上领导来了,部门乡镇领导来了,亲朋好友来了,同事村干部也来了……把他家门前的街巷围得水泄不通。一声声呼唤、一阵阵哭声、一行行泪水在巷子里肆意蔓延。听到赵彦龙书记去世的消息后,唐家村老支书唐继荣痛心地说:“赵书记就是我心中的焦裕禄,老天爷怎么不长眼!”

半世工作半世情,人生道路几回头。壮怀激烈少年志,年逾天命始有成。忆昔祖父教诲重,年长方悟正义诤。做官不大干系重,建功立业不争名。这是赵彦龙曾亲笔写下的诗句,这些诗句印证了他的所作所为。

赵彦龙同志走了,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,在茫茫的渭北高原上,在厚重的黄土地上,在巍峨的槐山上,曾经有一位辛勤耕耘的苦行僧,在短暂的人生里,谱写了一曲曲为民谋利的奋斗之歌,而这些歌,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前行。

2011年4月20定稿于中共永寿县委组织部

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

电话:029-33680126 邮编:712000 地址: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统一大道1号

陕ICP备13000780号